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211|回复: 21

正反一次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26 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哥德巴赫猜想
正反一次筛 :em13:
哥德巴赫猜想的背景与浅见
哥德巴赫猜想是1742年,哥德巴赫在与欧拉通信中提出来的,可以表述为:
(A)每个偶数 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俗称“1+1”)
(B)每个奇数 都是三个奇素数之和。
哥氏猜想特点:叙述简明,论证艰深,被誉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粗略简史是:十九世纪前后的一百多年里是认识与准备阶段。论证没任何进展,仅作数值的尝试,但解析数论重大成就、给以后发展垫下坚实基础;第二阶段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猜想重大突破的辉煌成果,而末达到顶峰时期:维诺格拉朵夫对哈代的“圆法”作了素数变数三角和的估计,证明了(B)。布朗用不等式代替筛法的误差项,率先证明了(C)弱命题(9+9)…都是由上、下界的估计求精过程。猜想(C)弱命题的数字,像奥林匹克运动会记录,几年一刷新,直到陈景润对孔恩的“加权筛法”作了转换原理的改进,对下界估计推进到(1+2)已是极限,到此“‘圆法’与‘筛法’均已山穷水尽,用它们几乎不可能证明猜想(A),数学家殷切地期望新思路与新方法的产生”;第三阶段是七十年代后“民间数学家”探讨新方法时期,这一世界性难题又一次陷入僵局。“目前,中国数论界没有一个人企图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华罗庚在哈尔滨曾提到:“‘1+1’一旦找到正确途径,一切难题就迎刃而解”。猜想既重要又容易理解、激发“数以千计”的“民间数学家”轮番上阵,至少在中国“土炮”乱轰“哥氏猜想”堡垒。这些新思路,土洋结合的“万件”论文。“几乎没有一篇是有价值”,“不必看”,“100麻袋”论文通通入库。某大学数学系主任透露:“正规学术单位对此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办法,谁也不会点头认定的”,权威表示:“经过多年探索,目前世界数学界公认,利用现有的数学理论及工具根本无法论证‘哥德巴赫猜想’,要想解决必须寻找新的理论和工具…”。
笔者好奇,自从1962年热衷于猜想热潮至今,细观“猜想”历史:大数学家欧拉确信猜想成立无疑,所有数据以及电脑计算都表明猜想存在;而两个半多世纪的全世界大数学家成年累月, 耗尽浑身解数都攻不破这道神秘难题。时至今日、人类必须沉思自问,数是什么?数是远古人类在生活中计数需要而产生;记数符号的产生,沿进至数理的抽象,“数学是一项纯粹的人类创造”。数学是其它学科的基础,若不能用数学描述的科学称不上科学:麦克斯韦通读法拉第的《电学实验研究》后,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完美地综合电磁学的全部成就。但数学“概念”既简单又最基本也特别重要。“数学概念及其推论为重大的科学理论提供精髓”,“1+1”的原意是“二合一”,这是哥氏猜想最深刻本质的内涵,否则,《数学:确定性的丧失》,再高深的数学也将无补于事;“但数学概念和原理肯定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被定义的概念应有现实的对应物体”。细观宇宙万物:一个宇宙,一个星球,一只动、植物,…,一个分子、一个原子,…一个质子,一个粒子。这些都是物质,都是大“组合”到极限物质粒子的小“组合”。正粒子和反粒子一相遇并互相湮没成巨大能量,又很快的物质化成为新粒子。这一过程用数学描述为:正向非负整数集和反向非负整数集组成二重元集合,再进行正、反一次筛(容斥原理)。则得每个偶数表为二个奇素数之和的个数精确解公式及明确下界;随机抽取任一偶数 按公式笔算、电算(四个月)结果一样,
对照素数表也没发现错漏,结论:对偶数 猜想成立。可得出比“1+1”更加深刻的规律:“任一偶数是两个奇素数之和的对数,最少是偶数开方后奇素数的总个数,且恒不小于1”。用集合的同势数理[6]证实大偶数无穷大之后,哥德巴赫猜想仍成立。
圆法与筛法疏忽基本概念,起了误导作用,致使走了很长迂回道路也无法穷尽它的数理;而采用上下界的估计,使精深数学变成近似分析。致以失败而告终,“明珠”远在天边。
本文就是“二合一”思路的尝试, 自创了“正、反一次筛”可筛奇素数对的一种新型数学工具,若这最基本规律能得到公认,必在认识物质世界将产生极其深远影响。但这仅是抛砖引玉,也许是“由粗到精的逻辑,严密化过程”、是否是“一个全新的数学观念”,“新的数学方法”也很难说。若能不计较资历高低,群策群力,炎黄子孙能在温饱之余,为西方的一个猜想进行探讨、大家都为开始繁荣的祖国添砖加瓦应该是好事。
[USECHGFONTE]
发表于 2006-4-5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反一次筛

一定
发表于 2007-12-20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反一次筛

如果"使用的数学工具往往仅仅是 初等数学或者微积分...是无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本人经40多年摸索看法是正确. 0@pTd
但是据我所知,还有不少是用高等数学---数论的论证;也得到在校大学的数论教授,数论导师修改,验算,认可也无至于事. %
要知道现在的科技界实况:还有的院士说:“谁要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没有我们表态不算数”。他们永远不表态,他们永远不会承认中国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院士说:“我要求你们不要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你们不听,我有不理睬权利,我有不评定权利!中国人不能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N1
所有的中国民科,包括"越轨"的教授,都是"中国人不能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j\;e`
这就是中国的当代"科技创新"策略?!x
发表于 2007-12-20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反一次筛

“筛法”一文“确定其中一个为素数时,怎样保证另一个奇数一定也可以成为素数呢?…在数学理论上是办不到。全世界只有许世传办得到:“正向非负整数集和反向非负整数集组成二重元集合,再进行正反一次筛(容斥原理)”。这是新的数学理论和工具论证猜想,则得任一偶数表为奇素数对个数精确解公式及明确下界:“任一偶数是两个奇素数之和的个数,最少是偶数开方后奇素数的总个数,且恒不小于1”...2006年辽宁大学许作铭教授验算偶数1千亿均满足要求。  MBh
   根据哥德巴赫猜想,可以制作"双钥锁密码".中国专利号200410005167.3 美国专利号11 / 884,299 TiMh
发表于 2008-2-23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反一次筛

哇,这么漂亮的贴子啊?
发表于 2008-4-20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反一次筛

支持。。。。楼主加油
发表于 2008-8-27 0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反一次筛

2008年第六届全国生物数学会专题报告(稿)
简捷DNA密码(专利号:200810142408.7)
生物自我复制构造进化算法  许世传
【摘要】生命的起源需要物质,物质的数量化存在数理,宇宙物质是从能量嬗变而来,计算证实物质粒子的八重态、生物的64个密码子的组合与数学化的阴阳八卦相关。阐明DNA双链互补序列与“正反一次筛”数理对应,揭开密码子组合数理:存在一个自然界生物的基因编码规则或称“自然生物程序软件”。提出正反组合和四个{A、G、C、T}复变函数,求解碱基对。只要测出每一个人的寡核苷酸引物的初始值 ,就能计算出相应的DNA序列,且符合现实生物的基因编码规则。人类已进入改造、设计生命征程,胎育着生物计算学。理论物理、生物机理与数学同构,从量子力学数理延展至生物基因排列,在生物学上实现突破,这是一种尝试。
至今DNA序列都是基因测序,需花半年和2千万美元,得不到普及。用数学电算出来,每个人都可撑握今生潇洒走一回。用“自然生物程序软件”计得的序列,是在量子水平上,全面系统的描述生物内部及外表、个体或群体、器官或细胞的构造及功能 与DNA密码序列的数理;这对生物的演变、基因重组、开发生物医药等的研究,将具有突破性意义。
发表于 2008-10-26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反一次筛

     4楼说:任一偶数表为奇素数对个数精确解公式及明确下界:“任一偶数是两个奇素数之和的个数,最少是偶数开方后奇素数的总个数。”——4楼错!
    按4楼看法,偶数68的素数对个数G(68)>=(68)^1/2*1/2=4.123,
    实际上G(68)=2, (68=7+61=31+37).
发表于 2009-3-30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反一次筛

本表仅限:偶数 6 → 400重素数(奇素数对)个数 (现已计到6→100.000.000.000重素数)
大偶数

已知素数
  
奇素数对总个数

总个数下界

重素数

62113+3
82213+5;5+3 ★
…………………………
662,3,5,71255+61,7+59,13+53,19+47,23+43,29+37;…
682,3,5,7447+61,31+37;  37+31,61+7。★
702,3,5,71043+67,11+59,17+53,23+47,29+41;…
742,3,5,7953+71,7+67,13+61,31+43,37 37,…
…………………………
★ 高等数学有方向性, 军人知道:卧倒+左转≠左转+卧倒  3+5≠5+3 或 7+61≠61+7
发表于 2009-3-30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反一次筛


偶数:68
已知素数:√68=8.246取整是8。共有已知素数:2、3、5、7。
偶数:68的奇素数对(重素数):7+61、31+37;  37+31、61+7 共4对★ 4>
6z
©数学中国 -- 数学中国 www.mathchina.com  /
★ 高等数学有方向性, 军人知道:卧倒+左转≠左转+卧倒  7+61≠61+7.Y
   奇素数对总个数4等于总个数下界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5-2 07:57 , Processed in 0.07519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