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yuanhong 发表于 2024-1-16 17:52

好书推荐|《默默无言散异香——廖山涛传》

好书推荐|《默默无言散异香——廖山涛传》

好玩的数学 2024-01-12 07:02 发表于江西

引 言

1986 年 2 月 22 日,北京大学数学系收到了一封来自意大利的电报。发报人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萨拉姆(A.Salam,1926-1996),收报人为廖山涛教授。电报全文如下:

廖山涛教授:

我高兴地通知您第三世界科学院决定把 1985 年数学奖授予您,以表彰您在球面上的周期变换与动力系统的定性理论这两个不同的数学领域中所作的基本贡献。

此奖为本科学院首次颁发,金额为 10,000 美元,并将在 1986 年 10 月 26 日的一个仪式上授予。请接受我最热烈的祝贺。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长:萨拉姆



诚然,中国数学家现在获得国际大奖已不是什么新闻。然而廖山涛当年获得的这项奖励,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数学界获得的第一个重要国际奖项,有着“零的突破”的重要意义。更重要的,在那时中国数学界重新开放、努力向国外学习之际,廖山涛却在微分动力系统领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陈省身称赞廖山涛:对微分动力系统有独特的贡献。某些方面,如“典范方程组”及“阻碍集”等超出西洋。钱学森将廖山涛的微分动力体系作为他构建系统科学的基础,并特别指出这是中国数学家自己提出的理论。



廖山涛的影响和声誉是国际性的。由于廖山涛生前过于低调,有关他的报道与介绍极少,他的传奇经历几乎不为人知,他的学术贡献还没有被深刻认识,他的很多想法尚未被全面理解。然而数学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那个经常穿着一件蓝色上衣、默默无言以至成为其自然状态的数学家——廖山涛。

廖山涛的一生,是纯粹学者的一生,是理想主义的一生。他从不主动报奖,也不申请科研项目,更不会去追求所谓的 SCI 论文。他真正将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为中国数学的发展贡献了自己一生的力量。廖山涛,在今日中国值得我们反复学习,大书特书。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涛博士撰写的《默默无言散异香——廖山涛传》已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关于数学家廖山涛的第一部学术传记,语言严谨、文笔流畅,是数学文化类图书的一部佳作。文兰院士、汤涛院士倾情做序,姜伯驹院士、张恭庆院士、刘钝研究员和丁玖教授鼎力推荐。该书对于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促进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本书作者王涛博士,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数学史,出版或合作出版《中国计算数学的初创》、《数学与逻辑》、《历史与结构观点下的群论》、《怀尔德的数学文化研究》,现任《数学文化》杂志特约撰稿人。

序 一

廖山涛是 20 世纪我国杰出的数学家。他曾获第三世界科学院(现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首届数学奖(1986)和我国自然科学一等奖(1987),学术成就高山仰止。但由于性情淡泊、为人低调,社会公众对他知之甚少。王涛博士撰写的《廖山涛传》即有意改变这种状况。

廖山涛早年经历了旧中国的贫弱和战乱,性格刚毅自强。在西南联大求学时,他在寺庙里闭门苦读,破壁拓扑经典,成为同仁间流传的一段佳话;后赴美留学,在陈省身先生指导下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并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留下许多特立独行的故事。1956 年他回到朝夕思念的祖国,受聘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廖山涛一腔热血,唯思报国。

1950 年代末,廖山涛敏锐地注意到一个新的学科——微分动力系统正在兴起,即毅然决然从拓扑学转到这个新的学科,成为国际上微分动力系统的几位开拓者之一。他关心的是微分动力系统的一些根本的大问题。由于当时我国与西方基本隔绝,也出于“唯古于词必己出”的理念,廖山涛采取的研究路线与西方很不相同,更一般、更系统也更困难。他相继提出典范方程组和阻碍集两个基本概念,并以此为核心,形成独特的研究体系。在当时的情况下他的研究只能一个人进行,但他的研究成果长期领先于世界。在 1980 年我国《数学年刊》英文版的创刊号上,他的 On the Stability Conjecture(《论稳定性猜测》)一文向世界展示了他的研究成果的一角,犹如石破天惊,无意间为几年后荣获第三世界科学院首届数学奖做了铺垫。廖山涛走得太远太深,以至于理解他的理论和方法需要艰苦的努力。可喜的是,现在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开始掌握和运用他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微分动力系统的中国学派。廖山涛的理论和方法也开始传播到西方,成为微分动力系统的有力工具和宝贵财富。

我有幸成为廖山涛先生的一名弟子,和廖先生有过较多的接触。若问廖先生最主要的精神特点是什么,我认为是他坚韧不拔的意志。他年轻时读书,对最重要的数学经典,要求自己能够熟练到把书本合起来以后,书中内容在脑海中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不停地放映出来的程度。1980 年他给学生讲黎曼几何,三个月没有看一眼讲稿。每次几大黑板,只凭一支粉笔。他有讲稿,但放在讲台上,从未打开。高我几届的师兄回忆晚上去廖先生家请教,发现先生的书房关着灯,黑暗中只有一个烟头的小红点间歇地一明一暗。廖先生思考问题不用开灯,白天也闭目长考,一动不动,唯有大脑在顽强掘进。读过他文章的人都为其文章之艰深、困难而惊叹,不知这样的工作是如何完成的,而且多数完成于“文革”期间。当年“文革”之下,纯数学研究被视为政治不正确而扫荡殆尽,余下的少数只能像地下工作那样秘密进行,能坚持到最后者寥若晨星。人们大多知道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陈景润是这样一位奇人,但不知道北京大学数学系廖山涛也是。

由于历史的原因,廖山涛的主要工作是用中文在国内发表的。那时我国与外界隔绝,不可能用英文写作发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打开国门,廖先生即鼓励他的学生出国留学,扩展国际视野。我时常惊讶廖先生对国外最新文献的掌握。有一年夏天天气很热,图书馆的深处空调达不到,十分闷热,我看到廖先生在那里查阅美国的 Mathematical Reviews(《数学评论》)。今天查阅《数学评论》只需鼠标一个点击,但那时不行。《数学评论》的开本像报纸那样大,字却很小,又厚又重,人搬不动,只能放在一个特制的小台子上。闷热的图书馆深处,年逾古稀名满天下的廖先生像一个研究生那样认真查阅《数学评论》。这个情景,不正是他赤诚的爱国之心和宽广的科学胸怀的高度契合吗?

作者王涛博士告诉我,他一看到廖先生的故事就被吸引住了。为写好这本书,他下了很大的功夫发掘、收集资料,难怪书中许多事情我都不知道。我以极大的兴趣读完了本书的初稿,受益匪浅。希望廖山涛的故事和精神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传播。

文兰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序 二

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数学传统与业绩。然而到了近代,中国在最前沿的数学研究上却落后了。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几代中国数学家筚路蓝缕,成功地将现代数学移植到中国。虽然在一些领域国外仍具有历史的优势和重大的话语权,但也有部分中国数学家在若干领域树立了自己的传统,并做出了重大创新工作。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华罗庚、闵嗣鹤建立起的中国解析数论学派在哥德巴赫猜想等一系列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国人谁不知道陈景润呢?如今更有以张益唐为代表的新一代数论学家薪火相传。

本书的主人公廖山涛也是这样一位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建立起传统的中国数学家。廖山涛先生早年负笈美国芝加哥与普林斯顿,跟随陈省身、斯廷罗德等名家学习代数拓扑,1956 年回国后任教于北京大学。20 世纪 60 年代初,他从拓扑学转身投入一门新兴的学科——微分动力系统,相继提出“典范方程组”和“阻碍集”两大基本概念,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独特的研究体系,成为中国微分动力系统的奠基人与开拓者。回想 20 世纪 80 年代在北京大学求学时,以廖山涛为代表的老一辈数学家不轻易落笔写小文章,但谈起大问题时都是津津乐道,有一种特别原汁原味的数学家精神,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20 年是廖山涛先生诞辰 100 周年,北京大学于当年 10 月为廖先生举办了隆重的纪念研讨会。会上廖先生的诸多同事、学生发表了感言,积攒了一批宝贵的材料。在这种情形下,文兰院士建议在《数学文化》上写一下廖先生,我推荐由王涛博士来承担这项任务。王涛现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他的研究方向是近现代数学史,曾跟随我在南方科技大学做过两年的博士后,我们有一些很有意义的合作。他还是《数学文化》的特约撰稿人,之前为《数学文化》写过几位数学家,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位合适的人选。

在不长的时间内,王涛广泛搜集资料、积极采访相关人物,很快便完成了写作。我有幸在初稿完成时便读到其大作,详细领略了廖先生的生平经历、数学贡献与学术思想。文章于 2021 年在《数学文化》第 12 卷 3-4 期连载刊出,反响不错。如今这篇文章集结成小册子出版,期待更多的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此书来了解廖山涛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中国数学家。

汤涛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好书推荐|《默默无言散异香——廖山涛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