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yuanhong 发表于 2023-10-1 00:40

洪堡封神之作——《宇宙》中译本首发

洪堡封神之作——《宇宙》中译本首发

原创 高虹 科学元典 2023-09-28 20:00 发表于安徽

这是一次穿越星际的旅行:我们漂浮在太空,眼前是无尽的星辰,它们环绕在上下、前后、左右,有些光芒闪烁,有些黯淡柔和,急行穿梭在冷寂的太空。一团一团的星云散落在星际空间,密集之处流光溢彩,疏散之处荫翳黑暗。有一个光亮的扁平圆盘,悬浮着,发散着螺旋状的手臂,洒下一片光华,这就是银河系。

在银河系靠近外侧的地方栖居着太阳和它的家庭成员,我们的目光由远及近依次掠过行星、彗星、流星,最后落在地球之上。我们看到地球是一个椭球体,感受到地球内部的热能和磁场,目睹了绚烂的极光,体验了火山和地震。接下来我们深入地下岩层,翻开地球历史留下的这部岩石史书,探寻古生物的遗迹。我们看到地表大陆的形状和分布,望见环 绕陆地的海洋奔流不息,我们觉察到大气的流动,领略到不同的气候带及其 植被,甚至发现了荒凉原野上裸露岩石之上斑驳的地衣。最后出现于眼前的,是生活在地球上被划分为不同群族的人类,至此,我们也来到了此次旅途的终点。

如果带上摄像机拍摄途中所见,那么回放的时候,上述的种种画面就会依次展开,像一幅宇宙长卷被慢慢打开。但是倘若没有摄像机,有的只是笔和纸,正如 200 年前的日常,那么是否还会产生这样一幅宇宙之画卷?不过并没有人提出这个问题,而且事实上也并没有人想要创作这样一幅宇宙画卷,一直到亚历山大·洪堡的出现。


37 岁时的亚历山大·洪堡画像。(F.G.Weitsch 绘于 1806 年)

1796 年洪堡 27 岁时就首次有了创作一部囊括自然万物的著作的想法, 后来他在给作家友人冯·恩斯(V.von Ense)的信中如是讲述了自己的创作构想:“我忽然有了一种灵感,想把全部的外在世界,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关于太空和地球的所有知识,大到星云,小到花岗岩上的苔藓,全都写进同一部著作。

同时,这部著作还要拥有优美生动的语言,要给读者的内心带来愉悦。科学史上每一个重要的曾经发出光芒的想法都应在这里被记录下来。这本书应该在自然科学方面展现人类精神发展史上当今的时代。这本书不是人们惯常以为的地理学著作,它涵盖太空与地球,涵盖所有的存在。”

虽然《宇宙》这部书最初的创意早已产生,然而《宇宙》却又注定要经历风雨,饱受考验,它一定要历时 50 年,从而最终成为洪堡一生最后的作品,成为他的终生巨著和整个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洪堡在本书《前言》中写道:“回首一生,波澜动荡,在此生的晚景我欲向德国读者奉上一部著作,近 50 年来这部作品以模糊的轮廓始终在我心中上下翩跹。当某些心绪涌起之时,我不得不认为这是一部无法完成的作品,我也曾放弃过对它的写作,但每每又都重新拾起了笔头,大概也是太不小心了吧。”

《宇宙》总共分为 5 卷。第一卷描述客观存在的宇宙万物,从星云、星系、太阳系全体成员再到地球的陆地、岩层、海洋、大气,以及地球上生存的动植物,出版于 1845 年,洪堡时年 76 岁。

第二卷呈现的是人类对宇宙自然认知的历史,是一幅人类对宇宙的感知及思索历程的画卷,出版于 1847 年。

第三卷讲述的是天文学知识,洪堡在此详尽展现了天文学研究和发现的新成果,出版于 1850 年。

第四卷叙述了地质学和地理学的庞多内容,出版于 1859 年。然而,洪堡本人却再也无法看到这一卷的问世,《宇宙》第四卷样书印出的那一刻,洪堡的灵柩正在数万柏林人的送别悼念中被送往柏林大教堂。

洪堡生前已经开始撰写第五卷,此卷的主要专题是动植物地理和人类种族,然而第五卷终究变成了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洪堡多年的秘书布什曼(E.Buschmann)在洪堡逝世后整理出版了第五卷,时为 1862 年。


《宇宙》及其不同译本。

事实上,《宇宙》的第一卷就已经达成了洪堡想要创作一部宇宙画卷的夙愿,我们可以把《宇宙》的第三、第四和第五卷看作是对第一卷内容的扩充,后面三卷在第一卷的基础上对宇宙长图做出了更加精密细致以及更为完整的勾勒与着色。这四卷描绘的是外部的宇宙世界。第二卷描绘的是人类面对洪荒宇宙的精神历程。

《宇宙》第一卷出版以后立刻成为德国的畅销书,一售而空,只过了短短几个星期出版商就开始加印。随后此书即被翻译为英语、荷兰语、意大利语、法语、丹麦语、波兰语、瑞典语、西班牙语、俄语和匈牙利语。世界为之震动,洪堡被誉为“大洪水以来最伟大的人”。众多的学生、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都在热切地阅读这本书,其中著名的读者包括英国王子、英国植物学家胡克和博物学家达尔文。达尔文深受此书启发,洪堡的很多思想都印证了达尔文的想法。


三十多岁时的达尔文。

《宇宙》并不是单纯汇集了各个科学分支的重要内容,而是开辟了一种思想方式,洪堡看到了物质现象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彼此间的相关性以及它们处在不断变化中的持续发展性,对洪堡而言,“宇宙学把单个事物视为宇宙现象的一部分,是从它们与宇宙整体关系的角度来讲述”,他追求的是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视角和出发点。他在本书第一篇写道:“如果我们带着思考观察自然,就会看到自然是一个生动的整体,它是聚合了各种多样性的统一体,是具有多种形式及构成的结合体,是自然物质和自然力量的化身。所以富有意义的自然研究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在多样性中看到整体性;在个体性的事 物中概括出近代所有科学发现的全貌;审视区分细节,但不为其数量所困;心怀人类崇高的使命,捕捉隐藏在各种现象下面的自然之精髓。通过这条道路,我们能够跨越感官世界的局限,理解自然,用思想来统领那些我们惯常透过经验来观照的原始物质。”


展示植被带和各科属植物的分布图。

把宇宙自然当作息息相关的一体,这正是洪堡天才和独到的一面,这也是现代科学和未来科学想要窥探宇宙奥秘的唯一路径。19 世纪以来,科学经历着一个精细的分支过程,自然整体被肢解为无数学科,每种学科都浩瀚无涯,专业人士淹没在各自的狭窄领域,一叶障目,迷失在细微纷杂的知识和信息中,以至于无法领悟自然一体的究竟。只有当人们把支离破碎的学科重新整合还原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再现自然原本的模样,并理解各种现象间的关联,人类才有可能破译宇宙的真相。现代科学已经证悟到这一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洪堡无愧为现代科学的先驱。

洪堡的科学是跨专业、跨地区、跨文化、跨民族的科学,同时也是感性的科学以及具有美学性质的科学。自然现象与自然力量在洪堡的眼中,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对象,也是经由感官可以觉察与体验的美学对象,这些自然事物在洪堡的笔下被染上了色彩、被赋予了生机,成为具有某种特定底色的独立个体。静谧的热带海洋之夜,苍茫的北亚原野,喷薄燃烧的火山,星空的南十字座,都以各自的方式触动着观者的情绪和心弦。

天地万物在《宇宙》中汇合为一幅长长的画卷,科学与诗意融为一体,他用深情生动的语言在这幅画卷上或者挥毫泼墨,或者工笔细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首关于宇宙的史诗,它发出一声最单纯的惊叹,俯瞰从苍天到地壳之下的每一种涌动着的生机与力量。洪堡终生都在抗拒宗教带来的影响,《宇宙》中也没有造物者上帝的出现,但是纵观洪堡波澜的一生,不得不说,自然就是洪堡的宗教,他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敬献给了自然。


亚历山大·洪堡与邦普兰在厄瓜多尔的钦博拉索山(Chimborazo volcano)附近考察。( F.G.Weitsch 绘于 1810 年)

地球时值中年,在遥远的未来,地核将会逐渐变冷,地球磁场将随之消失,无以抵抗来自宇宙和太阳的射线,地球上的生命将在射线的作用下灭绝消亡。45 亿年之后,当地球用尽最后的气数,它将被太阳一口吞噬,这是地球不可避免的结局。这颗黯淡蓝点将从宇宙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一如从未存在过一样。无论这颗星球上曾经出现过什么样的生命,什么样的文明,什么样的愚昧,什么样的欢笑与悲哀,什么样的杀戮与残害,一切都将被宇宙一笔勾销,不留下一粒尘埃。而彼时又将有无数新的星球诞生,此消彼长,绵延无尽。时空是人类的概念,而宇宙并不认得时间,也不知道何为空间,它是人类无法想象的存在。

仰望星空,唯有敬畏。

本文摘编自《宇宙》(第一卷)译后记

好书推荐



《宇宙》

[德] 亚历山大·洪堡著

高虹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洪堡封神之作——《宇宙》中译本首发